九游(中国体育)-官方网站

70岁丰沙线:一条铁路承载的共同记忆—九游体育平台官网

70岁丰沙线:一条铁路承载的共同记忆

发布时间:2025-07-19

点击量:

  1955年7月15日,丰沙铁路线接轨通车,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区域内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。如今,丰沙铁路线年,这条铁路线承载了哪些共同记忆?让我们登上列车,一起走进丰沙线。

  汽笛声响起,一列和谐号列车行驶在丰沙铁路线上,穿行在太行山脉之中。列车上有人拿起手机拍摄窗外风景,有人和同伴相谈甚欢,有人在车厢角落搭起小马扎......天南海北的人们相聚于此,不同方言交织在一起。

  旅客田先生今年63岁,从当年上大学到如今儿子成家立业,他一直乘坐这趟列车往返于张家口和丰台之间。1979年他17岁去北京上学,都是坐这趟火车。他说,那会儿人很多,买上票也得挤一挤才能上车。过去它不是空调车,速度也慢,要坐六七个小时。“过去坐火车,也是见证了我的一生,从上学到上班退休,现在不间断地还得坐。”

  从北京到张家口,如今乘坐高铁不到1小时,但是28.5元的票价、沿途穿山过河的美景,让丰沙线上的绿皮火车成为不少旅客的出行首选。

  工作日的下午,这趟列车座无虚席,车厢连接处站着不少无座的旅客。研究生小杨是其中一位,丰沙线陪伴了她的整个求学生涯。“去年我考上北京的研究生,当时这个车已经重新开通了,我开学正好赶上了。现在我已经研二了,基本上每次回家和返校都会坐这个车,比较便利。”小杨说。

  这趟列车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,也分担着人们对未知的担忧。王先生的岳父在三年前查出癌症,此后经常往返天津进行复查,这条铁路线是他们的就医之路。

  王先生说,往返两趟车的心情完全不一样。每次去的路上很担心,很紧张。查了以后病情稳定下来,返程路上就放心了。“基本上每次带老爷子看病都首选这趟车,从张家口直接到天津比较方便,坐了起码10多趟。”他说,平时跟父母聚的时间少也比较遗憾,路上可以和父亲聊一些沿途风景,还有一些他过去的故事,时间过得挺快的,不知不觉就到了。

  列车沿着太行山脉蜿蜒前行,沿途崇山峻岭、风光壮丽。王女士对着窗外风景连连赞叹,刚放下拍摄的手机又忍不住举起来。这是一趟她和孩子的暑假旅行,他们在呼和浩特乘上丰沙线去往北京。

  王女士专门选择了铁路出行,还专门选在了白天,这样就能看到沿途的风景。因为孩子上初中正好学地理,他们会特别注意地理的不同点,山脉、植被还有地质等。“坐车路上的风景还是很超乎想象的,感觉离山脉特别近,还真是挺漂亮的。”

  这条105公里的丰沙铁路线吸引了许多“铁路迷”,铁路文化学者、铁路摄影师罗春晓也是其中一位。他从2005年开始拍摄丰沙铁路线,捕捉到许多精彩瞬间。

  罗春晓说,丰沙铁路除了单纯的铁路运输功能,它还有特色的景观和文化的价值,有非常壮美的山川、清秀的河流,而且铁路是多次交叉,凝结着铁路建设者的智慧。在乘坐火车的过程中能够观赏风景,也能见证发展。

  新中国成立之初,已经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京张铁路,是当时北京唯一一条直通祖国大西北的钢铁经济大动脉。为了缓解京张铁路北京到沙城段的运输压力,丰沙铁路线被列入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。

 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原副馆长周伟说,新中国成立以后,发现京张铁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:线路从北京到沙城之间,必须穿越著名的南口关沟与八达岭,其中线路坡度特别大,达到千分之33,所以它的运输能力就没有那么强,于是决定在北京西侧修建丰沙线年,四万多名铁路工人开始进军太行山永定河大峡谷,在零下二十五度冰水中打桩建桥,在悬崖绝壁上破山开道。仅用2年多时间,这条钢铁巨龙就冲出永定河大峡谷,在沙城与京张铁路接轨。

  丰沙铁路的修建过程中,铁道兵与洪水、风沙、落石、塌方等恶劣自然条件抗争,105公里路段总共有108名烈士英勇献身。周伟说,这个工程特别复杂,它有65个隧道,当时的技术难点非常高。那个时候没有先进设备,就靠人工打眼儿,用炸药炸。包括这里的山基本都是直上直下的,铁路修建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
  丰沙铁路线通车后,担负起了北京沙城间90%的货运量,是原京张铁路线关沟南口段运输量的三倍,区段平均货流密度上行444万吨,下行97万吨。西北的煤炭、皮毛、药材,东北的钢铁、木材和粮食源源不断支撑起国家的发展与建设。

  随着运量和需求的不断增长,丰沙线月正式开通使用。由单线改成双线,提高了效率,安全系数更高了。第二,完成了自动闭塞改造,司机通过信号灯就能知道前方列车情况,信号灯是黄的,就减速;信号灯是红的,就停车。就不像原来,不知道它走到哪。1979年丰沙线月投入运营,是国内第二条电气化铁路线号桥横跨于山川河谷,摄于2010年夏天/罗春晓拍摄

  复线年竣工。这座蓝色大桥横跨于青山绿水之间,象征着当时铁路建设技术的里程碑,它见证着丰沙线半个多世纪的运行。

  国铁北京局北京西工务段安全科科长李志祥介绍,永定河7号桥全长217.98米,全桥由227块预制构件拼接而成,桥梁修建时首次采用跨度150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新技术,该项技术为中国首创,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,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,号称“亚洲第一桥”,也是丰沙线年来,丰沙铁路线历经多次技术革新,不断改造提升。从人工到自动化的跨越,丰沙线支撑起晋煤外运、“一带一路”中欧中亚班列以及重点运输任务。铁路文化学者罗春晓说,现在随着大型铁路有很多的煤运专线通车,丰沙线不再单纯地承担非常繁重的煤炭运输的任务,而是承担了很多综合的铁路运输任务。包括从天津港去往蒙古、俄罗斯的国际列车,以及一些中欧班列也都从这条线路驶过。

  今年暑期,丰沙线面临着重新开行后的首个汛期。国铁北京局北京西工务段安全科科长李志祥说,从去年冬天起,他们开始了3轮排查,整治1199处隐患,确定472处重点防洪处所并实施闭环管控。申报了333处隧道口视频监控,并为37座桥梁安装了水位监测装置。同时联动7座水库,及时掌握水库水位情况。另外也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了2260名应急力量,多措并举,确保汛期列车运行安全。

  烈日当头,线路工人正抡起铁锹清理道床里的泥土,用洋镐砸实枕木下的石砟,提升轨道的平顺度。北京西工务段雁翅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王建新说,道床含土量高,雨季到来以后,雨水排不出去,导致线路基础变得松软,影响轨道的平顺度。所以要把它挖翻浆,把这些清理干净,换成新石砟,进行捣固,让列车平稳安全地通过,提高旅客的舒适度。

  另一边,信号工正背着设备徒步穿越隧道,风尘弥漫、光线昏暗。走在最前面的北京西电务段三家店车间党支部书记李长文说,他所在的斜河涧信号工区有6名职工,他们扎根深山,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。

  斜河涧信号工区肩负着斜河涧站、丁家滩站以及20多公里区间信号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。李长文说,最长的隧道是1.6公里,山洞里的环境非常恶劣,基本上去哪儿都是背上东西步行,因为汽车都到不了,没有别的办法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从1992年创立青年文明号班组以来,总共有80多名铁路人在这里接续贡献力量,连续安全生产33年,一代一代,在各个岗位上起着中坚力量。

  汽笛声响起,一辆满载货物的列车从永定河7号桥驶过,在一代又一代铁路人接续奋斗下,丰沙铁路始终汽笛声声、车轮滚滚,在风雨中走过了70年。

  铁路文化学者罗春晓回忆,在他小时候包括后来很长一段时间,坐丰沙线列车都会闻到一股柴油的味道,因为当年这条铁路还没有电气化。为了让丰沙铁路这条晋煤外运的主通道尽可能地发挥作用,当时从法国进口了150台8K机车在丰沙铁路上运行牵引。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0898-56963960

微信咨询
微信二维码
返回顶部
×微信二维码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3976986303(手机同号)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