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种地吧3》继续播出,十位年轻人在农场劳作,面临种种困难,如机器故障、天气变化等。
2.随着节目的播出,观众对农事的体验和友谊更加关注,但节目的商业化和真实性逐渐减弱。
3.然而,节目试图走出中国,关注更多隐入尘烟的农民,展现他们的动人故事。
4.另一方面,节目逐渐走向“团综”和流量逻辑,开发周边商品、举办付费演唱会等,以吸引观众关注。
比如《种地吧》最初的企划宣传上也想请明星来,奈何听到要体验6个月,还要考取各种证就给吓退了。
啥意思呢,就像现在一些赔钱卖吆喝的直播博主,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整活性质,实际产出还不如观赏价值高。
背景是沙棘树是防治水土流失的,但也不能光防治,不赚钱,不然无法可持续发展。
最关键的是,这样的生产模式,成本打得平吗?怎么推广?推广是靠产品的成功,还是靠他们刷脸?
但如果这种“成功”经验不能被复制,他们做了手工皂能买,而换了普通人做了同样的手工皂就赚不到钱的话。
十个勤天就开始搞起了“乡村合作社”,鼓励农闲时的村民一起大搞沙棘手工皂。
一年下来,他辛苦种地6000亩,最后赚了144镑(折合1200多人民币)
而这些钱,还是他起早贪黑赶工,借了节目组的热度、自己的名人效应,才赚到的。
在玉树地震后,目睹许多人的死亡,校长从此心底埋下了一个名为“无常”的价值观。
这辈子要培养1000个藏医,哪怕有10个人成才,就能把自己的意志传承下去。
比如,开发周边商品、举办付费演唱会,发起“种地吧禾伙人”互动标签、鼓励粉丝二创内容扩散节目热度等等。